以来,我国经历了摆脱贫困,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再向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变化。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积极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带领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促进了对“中等收入陷阱”难题的有效破解,以新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陷阱”一般用来表示一种超稳定状态,即一般的短期外力不足以改变的均衡。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如果推动人均收入一次性提高的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不足以根本改变传统的均衡状态,就会有其他因素将其作用抵消,把人均收入拉回到原来的水平,使这个经济体在该收入水平上徘徊不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悬殊、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这就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看,特别是拉丁美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历史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共性特征的事实:一个经济体经过一定时期较快增长后减速;对减速原因的误判导致政策选择不当,使减速演变为停滞;面对经济增长停滞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应对,造成经济社会体制的全面扭曲;与停滞的经济增长相伴而存在的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造成既得利益集团,后者竭尽全力要这个有利于自身的分配格局,不利于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弊端积重难返。历经这四个阶段的国家常常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伴随的现象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乱象、分化、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经济发展规律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后来者提供参考和警示。20世纪后半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新的发展,但也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停顿、停滞的现象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力自拔,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借鉴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既充分肯定了的历史性成就与基础,又问题与挑战,对未来的新实践提出了新要求,为破解陷阱难题打下了基础。
经验表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大都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长期稳定并且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二是持续改善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三是实行对外。党的以来,在对当下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为跨越陷阱创造了有力保障。
顶层设计是针对“帕累托改进”式机会已经不复存在、进一步的必然触动既得利益的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它有助于消除利益樊篱对的阻碍,推动获得实效,是中央提供的重要公品,彰显了推动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的职能,将体现国家正确决断、掌控经济增长大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治理能力。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全面深化。一是成立了全面深化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二是站在新历史起点上,制定了全面深化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当下全面深化在市场化、党的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三是制定了时间表,即“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完成本决定提出的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深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破解陷阱难题营造了良好的整体条件。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习同志为核心的树立并切实贯彻新的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创造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持续动力。
首先,创新发展,打破关于发展的惯性思维。 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也是针对传统的发展观种种弊端开出的药方,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有利于通过优化结构 、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引领经济新发展,推动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了传统发展方式、径动力不足的问题,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的,抓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发展动力转到创新驱动上,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创新发展不仅能让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而且能够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强调协调发展,重点就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了,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增加了的发展困境。强调绿色发展要求节约资源和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也是中国取得成就的成功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要不断发展,就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国经济上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从发展的目的、发展依靠和发展由人民共享来理解共享,还要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推动人类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品供给更广阔的视野把握共享的深远意义。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发展。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换档回落,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原有动力、产业结构的增长潜力渐渐用尽,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下降,单纯依靠刺激内需已经难以推动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显。为应对经济面临潜在通胀和经济下行双重风险,提出要深化经济体制,从供给侧提高潜在增长率赢得红利,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新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总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体系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意义重大。
第三,推进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协同发展。习总在2015年10月29日《关于〈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的说明》中,针对一些重点问题作出了专门要求。如在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上明确,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底线;在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的问题上明确,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这是城镇化的要求,也是增加劳动力供给的需要,对扩大消费需求意义重大,在关于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上要求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护贫、精准脱贫;实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它可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进而推进产业创新,增强国家竞争力,等等。这些措施对促进我国健康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学习问答”之习“7·26”重要讲线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总重要讲话,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总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方便广大网友深入全面学习“7·26”重要讲话,人民网·中国新闻制作系列“学习问答”,一起来学习吧!【详细】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