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整容新闻 > 正文

媒介新闻性信息主体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径

类别:整容新闻 日期:2018-1-9 13:27:36 人气: 来源:

  声音流表达准确、清晰、流畅是媒介新闻性信息主体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主体如何将有声语言“再塑造”成为现实中亟待突破的课题。

  媒介新闻类文本主要有三种:一是在直播室内创作的纯口播文字稿、节目主持稿、即兴口语表达等不含采录音响素材的文本;二是记者、主播在新闻现场的连线报道文本(以即兴口语为主);三是录音报道文本(也有学者称之为“音响报道”)。

  本文将逐一探究上述三种新闻类文本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径,旨在优化媒介新闻性信息有声语言表达的质量。

  是一种情感媒介。媒介的主体“讲述”新闻,用户“倾听”新闻,抑或是,用户“倾诉”,主体与其对话。传受之间虽然被电波或新平台相隔,但对话却可以“无处不在”。

  媒介的活动属于大众的一种,研究它要放在大众的框架之中。但是,传受身份的平等以及声音介质的传递包含着人际的特质。所以,媒介新闻性信息主体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研究可以放在人际的维度去探讨,而且基于这种维度的研究,是为了让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经验证明,“高八度”式的声音让听众厌恶,“端腔作势”、“高高在上”式的新闻产品让人唾弃。

  中国播音学将语言表达样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式、朗诵式、式和谈话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的新闻产品多以播报式进行“生产”,即便是一些脱口秀类的“说新闻”节目和评论员点评新闻内容,他们的有声语音表达样态依然有明显的念稿子痕迹。

  人际强调“心与心”的交流,它更符合情感媒介的特质。主体的有声语言表达应建立在人际的基础上。主体缺乏语言表达的对象感和交流感,是其有声语言表达创新的阻力。

  用户基于智能化接收终端收听,多数是要戴上收听的,或在相对封闭的卧室等收听;即便是传统的收音机和车载,用户的收听行为相对于一家子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是有所不同的。用户使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性的行为,融合互联网之后,更让人际的特点出来。

  媒介融合不单单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也是传受之间的相融。不矫揉造作,尊重他者,传受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让媒介新闻性信息产品更具融合特质。

  从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当下不少记者播报录音报道多是机械式的“念稿子”,语态流生硬。新闻产品的有声语言表达需要基于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清晰的表达;但是,像一些记者的普通话等级达不到一级乙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收听效果。

  即便是像早新闻、晚联播等新闻播报类节目,主体也要注重语态的改变,让播报更亲和,更具交流感与对象感。

  主体不仅仅要在新闻文本的写作上力求人际般的交流,更要突破播报式的,让“说”新闻、“聊”新闻的行为成为常态。

  近些年,新闻连线报道的典范当属第十九届(2009年度)中国新闻一等作品《挺近映秀》。中央人民电事中心记者王亮和救灾官兵一起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登上冲锋舟赶往汶川。他们行至狗脚湾峡谷时,突遇山体塌方,此时,冲锋舟发动机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冲锋舟被汹涌的江水冲向岸边,为从数百米高的山崖上滚下的巨石,王亮组织战士改用手划桨紧急自救。冲锋舟经过1小时30分钟水行进,驶抵阿坝州铝厂,山体塌方淤塞了前方的河道,王亮又背起沉重的采访设备和救灾官兵一起弃舟徒步前行。挺进映秀的过程中,王亮克服余震、塌方、泥石流、饥渴、体力透支、伤痛等困难,边走边用卫星电话连线发回动态报道。最终,王亮于13时到达受灾最严重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初步了解灾情后,他于13时47分18秒通过海事卫星电话接通中央直播间,用急促、疲惫的嗓音直播报道了这则所有中最早从震中现场发出的消息 。

  除了题材重大和独家首发的两个特点外,这则连线报道还有两个特点是值得媒介主体学习借鉴的:一是记者的连线是真真切切的现场直播报道,从新闻现场传递出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二是记者播报准确到位,一气呵成,传递所见、所闻、所感,既有对现场的准确描摹,又有对新闻细节的到位捕捉,令听众“身临其境”。

  不过,我们更应看到一种常态:众多主体并没有在现实中发挥出连线报道应有的品质。笔者发现,不少媒介的做法是让记者、编辑提前报题,或者由值班领导派题,记者、编辑除了提交导语外,还要自己拟定两三个小问题,届时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值得商榷的是,一些记者在连线报道的时候,并不是在现场完成的,不少人的表达都是在“念稿子”,听觉效果常死板、生硬的。

  见人、见事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倘若媒介的连线报道都只有记者一人,那么,独具特质的现场感便不会体现出来。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在连线报道中加入采访对象的音响素材是十分必要的。

  以笔者报道《“菲特”台风给浙江宁波余姚造成重创》为例,笔者在某一晚挖掘了一个医护人员转移病人的选题。笔者一跟随,在浙江之声的特别直播节目中连续报道事情的进展,并现场对话抢救病人的医生、和救援队队员。这样的连线报道比记者单纯播报要立体化、生动化,提升了效果。

  一般来说,时长在两分钟左右的上述这种形态的连线报道十分适合在传统的音频流渠道和新平台上,用户不会产生听觉疲劳,还能形成与记者同步在现场的“身临其境”效果。

  除了要在连线报道上强调现场感之外,录音报道倘若能践行这样的,还原现场实况,凸显出活灵活现的新闻文本特质。

  目前,录音报道的记者部分多是记者后期依据文本的,如果像上述的“菲特台风给宁波余姚造成重创”等这类事件性报道也能采用新的模式,也会提升的呈现质量。例如,笔者采写的《余姚大水:一场众人接力的生命救援》这篇,便是上文提到的现场连线报道内容的另一种表达版本,是精选采录全现场播报、同期声的结构化文本呈现(即从现场采制的全部音响中进行剪辑)。

  一般的录音报道长度为1分钟到4分钟,根据线性的特质,文本多是提示性的。而从具体的实践创作经历来看,细节的张力更易于吸引用户的收听,这更需要记者在文本的写作上开动脑筋,像与音响的比例如何根据选题内容进行分配,细节的刻画如何与主题相容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曾尝试过运用实况音响呈现新闻特写的方法,采制新闻文本,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4年杭州的“7·5公交车放火事件”发生后,伤员牵动着大家的心。来自的女孩欣欣受伤严重,7月11日刚巧是她的农历七岁生日。受伤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与祝福。

  笔者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欣欣爸爸沟通之后,穿上隔离服,并对采录设备消毒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全程采录。笔者采用特写式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女孩欣欣在医院救治过程中的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音响素材感人至深,不少听众、网友为之落泪。欣欣一家三口的座右铭贯穿全文,他们积极、乐观地应对灾难的鼓舞。

  在采写手法上,笔者运用“蒙太奇”,音响与音响之间通过记者的旁白讲述,灵活轻巧地实现了过渡转场,结构错落有致。每一段音响作为一个蒙太奇片段,充分地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构建了欣欣这个特殊生日的温馨场景。这篇作品还采录到电话语音和微信语音的素材,全方位地还原了欣欣妈、老师、同学祝福欣欣的过程。笔者回到台里后,迅速整理长达一个小时的音响素材,精心剪辑音响片段,进行配音制作,及时地在浙江之声《浙江》节目的重要栏目“焦点直击”首播。

  这篇特写后,音频内容还在浙江之声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像微信的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听众、网友纷纷给这个家庭点赞、打气,有网友点评:“稿子写得好,都是小细节,又都是信息量,听一遍流泪一遍,于这一家人面对灾难的顽强,同时,他们又是乐观的,喜欢他们家的那句座右铭‘生活是一个惊喜接着另外一个惊喜’,希望其他伤员也能像他们一家坚强地渡过;还有,浙江的医护人员太给力了,没有他们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也就不会有这么动人的故事。”

  即便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其新闻性信息的逻辑起点依旧建立在以声音这种符号为基础。劣质的新闻性新闻有声语言会影响效果,甚至更会降低主体所在的媒介的美誉度,进而导致用户流失。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写道,“收音机直接地、面对面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提供一种作者或者与听众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这就是收音机直接的一面。这是一种类个人的体验……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一些基于声音符号的新闻性声音产品没有很好地运用“心灵与社会的共鸣箱”的特质,一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新闻文本及其表达,让用户难以接受这样的,而交互式的新渠道(平台)又为与用户搭建了“心与心”的平台,加之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属性,其在文本及其有声语言主体表达上进行创新,会让其情感特质更好地作用于用户,提升媒介新闻性信息的效果。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匆匆爱美网-匆匆爱美网,守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