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联合《中国青年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等方式,针对湖北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和利用工作,展开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在创业大学生中,“四成有过被侵权经历”“六成在校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此外,还面临“与侵权不期而遇,对不了了之”的不利处境。
尽管创业大学生比较年轻、涉世不深,但这种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弥补。从逻辑上说,如果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在校期间就接受了知识产权的相关课程,强化了意识,当他们社会时,就能更好地辨别什么是违法侵权行为,又如何避免触碰法律红线,以及通过法律手段,及时有效地自身权益。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57.94%的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在校期间并未受到对知识产权及应用的系统性教育”。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认为自己有过被侵权经历,导致‘李逵变李鬼’并寻求途径的企业有48家,占总数的38.1%”,而“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无尴尬的情况呢?究竟是大学生不重视课程,还是高校在相关课程开设上有所欠账呢?
从调研情况看,从2015年开始,一些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不仅起步较晚,同时还存在规模小、普及率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种情况并非一地一校所独有。平心而论,如果不是专门的类院校,对于知识产权法律这一小块专业领域,愿意加大投入招兵买马、扩充原有师资力量的高校并不多。
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资源,想要上好课并不容易。对于高校来说,就算将开设的知识产权法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辅以一定的学分要求,接受相关教育的学生比例也很高,但到现实中,这些曾经接受过“系统性教育”的学生,是否具备了辨别和抵抗侵权风险的能力,恐怕还是个未知数。毕竟,生活的丰富多姿和暗流涌动,远非课堂所能比拟。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大学老师的学历很高,有的还有留学经历,但从校门到校门,他们所学的知识也大都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生活阅历并不丰富。说起道理来一套一套,但是不接地气,缺乏实战案例的法律教学,生硬苦涩,嚼而无味,学生也不乐意听。
目前,各地一些产业园区、孵化器等平台均已引入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对接企业知识产权布局的服务需求,各级地方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知识产权发展进行扶持,武汉市知识产权局正在筹备成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共青团湖北省委则表示,可以从招募大学生知识产权志愿者、加强知识产权课程和教育体系等软建设方面给予协助。
这些举措,固然有利于缓解困境,但与其授之以鱼,提供被动的咨询服务,倒不如授之以渔,让咨询服务的知识产权法律专家,或者说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以合适的方式走进大学课堂。可资借鉴的是,在某些高校,聘请律师走进课堂授课已成较为普遍的做法。
面对“大学生创业知识产权”的尴尬情形,作为母校和后盾,高校理应主动作为、积极对接,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免除年轻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刘婷婷)
从宝蕴楼到前三殿,从珍品文物到绝世技艺,中华传统文化拉近了两国元首之间的关系,更令这次举世瞩目的外事活动洋溢着东方文化的璀璨。【详细】
文艺作品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对国民教育、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起引领作用。【详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详细】
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详细】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